这座占地15万平米、建筑面积17万平米的宏伟工程,开工时甚至连1吨钢筋都没有,却能在短短10个月内完工大旗策略,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。
一座举世瞩目的"山"字建筑
1958年9月5日,时任北京副市长万里传达中央决定,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,将在北京兴建人民大会堂、革命博物馆等十座大型公共建筑。
这些建筑被称为"十大建筑",除展示新中国成就外,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建筑成就的重要窗口。
人民大会堂被定为十大建筑之首。
它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,南北长约337米,东西宽约207米,高约47米,占地近15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,堪称新中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。
整座建筑平面呈"山"字形,中部高耸,两侧对称,简洁而不失大气,与天安门城楼相映成趣。
人民大会堂集会议、办公、宴请等多种功能于一体,内设万人大礼堂、中央大厅、人民大会堂等众多厅堂,规模宏大,设施齐全。
然而,就是这样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,在1958年10月正式破土动工时,建设条件却十分艰苦。
当时新中国成立不到十年,经济基础薄弱,物资匮乏,工程开工时甚至连一吨合格的钢筋都没有。
万里回忆,为保证如期竣工,设计、施工同步进行,设计人员通宵达旦赶制图纸,图纸一出来施工单位就马不停蹄投入施工。
他坦言,在当时的条件下,人民大会堂无疑是十大建筑中难度最大的,因为它要同时满足大型会议、国宴和办公等多种功能,在当时几乎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。
为打造一座独具特色、展现新中国风采的标志性建筑,中央广泛征集设计方案,先后收到60多份投稿。
但令人遗憾的是,这些方案大多缺乏创新,要么照搬古代皇家建筑,要么全盘西化,无法彰显新中国的时代精神。
直到周恩来总理作出"中而不古,西而不洋"的指示,设计师们才打开了思路。
经过七轮激烈的方案竞争和论证,以北京市规划局专家赵冬日、沈其诚方案为基础的设计稿最终胜出,为大会堂的建设指明了方向。
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方案历经艰辛,迈出了关键一步。
从1958年9月确定任务,到10月16日周总理审定施工图,前后只用了40天时间。
可以说,它不仅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座丰碑,更是中国人民发奋图强、开拓创新的智慧结晶。
图片
新中国的"国之重器",开工时却连1吨钢筋都没有
人民大会堂的选址位于繁华的北京西长安街南侧,按照设计规划,大会堂的占地面积近15万平方米。
然而,在这片规划用地上,居住着上千户人家,有近4000间民房需要动迁。
如此大规模的拆迁安置任务,无疑给工程建设带来巨大挑战。
令人惊叹的是,得知拆迁是为了修建人民大会堂后,广大居民们竟以极其拥护的态度主动搬离。
他们积极响应号召,带着简单的家当,迅速搬离祖祖辈辈居住的老房子。
据万里回忆,仅用了10天时间,规划用地上原本熙熙攘攘的街道就变得空空荡荡,所有居民和机关都搬走了。
用现在的眼光看,这种精神令人肃然起敬。
然而,就在拆迁工作顺利完成、准备大干一场时,设计施工人员却傻了眼:最基本的钢筋材料,储备还不到1吨!其他水泥、木材等物资也是严重短缺。
没有材料大旗策略,一切都是空谈。
情况立刻上报中央,周总理当即做出指示,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,所有建筑材料必须全部由国内生产,决不能用进口材料。
他还安慰大家:"放心,材料问题很快就会解决。"
随后,国家就向各地工厂下达了生产任务。
上到部委首长,下到普通工人,都行动起来。
钢铁、水泥等工厂开足马力,昼夜赶制。
不到一个月,大批建筑材料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京,缓解了燃眉之急。
就这样,人民大会堂建设的物资保障问题得到初步解决。
挖地基竟出意外,上百口棺材突现工地
1958年10月28日,人民大会堂正式破土动工。
然而,意外的事情又发生了。
由于原址地质条件复杂,按照原设计,地基开挖深度为4米。
而当挖到4米时,竟意外发现一条暗河,河内还有不少鹅卵石。
要在暗河上打地基,势必要增加地基深度。
经专家论证,地基深度最终确定为8米。
这就意味着,工程量将由原来的14.2万立方米猛增至35万立方米!
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,施工人员没有退缩。
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,他们发动附近群众,仅凭人力开挖地基。
据统计,参与地基开挖的民工最多时达3.5万人,总计超过30万人次参与义务劳动。
这支庞大的施工大军不畏艰险、夜以继日地战斗在工地,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8米深地基的开挖任务,挖出渣土20多万立方米。
与此同时,地下1层、地上6层的主体钢筋混凝土浇筑工程也在12月底全部完成。
这一速度,即使在今天也称得上是奇迹。
人民大会堂项目克服了拆迁难、材料缺、工期紧等重重困难,实现了开局即决战的目标,为后续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,也为最终按期竣工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380天完成不可能任务,创造世界建筑奇迹
人民大会堂的建设过程中,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。
据中国建筑设计院教授级高工李国胜回忆,最令设计人员头疼的,是大会堂中最重要的万人大礼堂。
这个设施跨度达到77米,长61米,最高处达33米,整个空间内却没有一根立柱。
这是为了保证与会代表的视线不受阻挡。
如何实现这一大跨度空间?专家们反复论证,最终决定采用跨度近70米,高7米的大型钢桁架结构。
这个决定一出大旗策略,施工单位犯了难:当时能将这些巨型钢架吊装到30多米高空的设备根本没有。
后来,还是一位有经验的老工人想出了妙招:先在东西两侧墙上架设两个临时支架,再在支架上安装滑轮,然后利用滑轮将钢架吊装就位。
这个看似简单的办法,解决了一个关键技术难题,为工程进度赢得了宝贵时间。
到1959年5月底,离竣工还有3个月,人民大会堂外部工程基本结束,4000多名建筑工人开始在大礼堂内日夜赶工。
原计划用半年的装修任务,仅用了40天就顺利完成。
7月,各项调试工作也接近尾声。
而此时,中央领导同志又提出,为适应国庆庆典需求,希望再增加一个能容纳5000人的超大型宴会厅。
面对这一新增需求,设计人员在已有方案基础上,提出将宴会厅设计成圆形,中间高四周低。
而周总理审阅后却摇摇头:"这个设计不妥。
人民大会堂是人民的,大家都是主人,怎么能搞什么主次高低呢?"
在总理的建议下,设计师们最终将宴会厅改为穹隆式,顶部设计成星光灿烂,寓意"星光灿烂照九州,华夏儿女聚一堂"。
宴会厅气势恢宏,却没有尊卑之分,充分体现了新中国的平等理念。
此外,考虑到人民大会堂建设工期紧,工程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,周总理建议在建筑主体预留检修通道。
他说:"建筑不可能一劳永逸,将来说不定还要增添新的功能,要给后人留下余地!"
后来的实践证明,正是由于在内部预留了足够的调整空间,人民大会堂才能不断完善功能,先后增设了迎宾厅、香港厅等设施,并顺利完成多次修缮。
凭借全体建设者的智慧和创造,人民大会堂的施工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。
1959年8月,内部各项装饰装修接近完工;9月23日,中央政治局在大会堂召开会议;9月24日,大会堂竣工验收;
9月26日,大会堂通过使用鉴定;9月30日,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。
从1958年10月破土动工算起,到建成投用,这座宏伟建筑仅用了不到11个月时间。
作为对比,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耗时7年,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建了14年,巴黎凯旋门前后动工了30年。
人民大会堂堪称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奇迹。
它不仅创造了"中国速度",更凝结了中华儿女的勤劳和智慧,是社会主义建设一个生动缩影。
从设计到施工,从物资供应到竣工投用,处处闪耀着全体参建人员攻坚克难的身影。
他们没有丰厚报酬,却以高度责任感投入这项光荣的事业。
这种奉献精神,正是新中国精神的真实写照。
毛主席赐名"人民大会堂",铭记奇迹缔造者
1959年9月24日,人民大会堂竣工典礼隆重举行。
当最后一块大理石铺设完毕,当最后一盏灯光调试到位,当一切准备就绪,中央领导同志们来到大会堂视察验收。
整座建筑庄重典雅、气势恢宏,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。
中央领导对工程质量表示满意,对建设者们的辛勤付出给予高度评价。
然而,在落成庆典前夕,大会堂的命名问题引起了争议。
有人建议叫"人民宫",有人主张叫"大会堂",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
毛主席最后拍板:"不要'宫'、不要'堂',叫'人民大会堂'!"
原来,主席认为"宫"字容易让人联想到帝王宫殿,有封建色彩;"堂"字过于普通,难以彰显地位。
唯有"人民大会堂",才最能体现这一建筑的性质和作用:它是人民的,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所在地。
从此,人民大会堂这一名称被正式确定下来,并载入史册。
它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物的称谓,更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时代的象征。
从1959年到今天,人民大会堂一直见证着共和国的命运沉浮。
每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,中央各项重大会议、国事活动,外国元首国事访问,无不在这里举行。
这个名字时刻提醒人们,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,必须为人民服务。
在确定了大会堂名称后,很多人把目光聚焦到大会堂的造价问题上。
据当年亲历者回忆,由于保密要求,大会堂的具体建设成本一直没有对外公布。
不过,有两种说法值得参考:一说是约1000万元人民币;另一说是每平米造价1万到4万元,总投资可能达几个亿。
但不管数字如何,有一点是肯定的: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,拿出宝贵的财力物力建设人民大会堂,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。
对那一代中国人而言,能用自己的双手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,无疑是最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事情。
事实上,正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无私奉献,才铸就了人民大会堂的恢弘气势。
据不完全统计,从1958年到1959年,先后有30万多名建筑工人参与大会堂建设,平均每天约1.4万人,最多时达3.5万人。
他们冒着严寒酷暑,夜以继日,用最原始的人力完成了开挖地基、搬运材料、浇筑混凝土等繁重体力活,仅开挖土方就达35万立方米。
一位工人曾这样回忆:"每天工地上人山人海,大伙儿抡大锤、扛大木,热火朝天,争分夺秒。
虽然很苦很累,但想到是为国家建大会堂,心里就特别高兴,什么苦都不怕了。"
还有那些设计师们,他们同样付出了艰辛的努力。
从设计到施工图的绘制,再到后期的材料选样、工艺制定,他们始终奋战在第一线。
一位参与设计的建筑师回忆说:"那时候,我们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,大部分时间都在绘图、计算、讨论。
经常是通宵达旦干到天亮,眼睛都睁不开了,靠着浓茶才能继续干活。
"为了赶工期,不少设计人员家中有孩子出生,都是让家人代为照料,自己很少回家。
正是有了广大劳动者们的无私付出,才有了人民大会堂的落成。
它不仅是一个建筑奇迹,更是社会主义建设一个生动缩影。
半个多世纪过去了,每每仰望大会堂那一砖一瓦,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一个伟大时代的激情与梦想。
它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、强起来的非凡历程,必将永远屹立在中华大地上,激励一代代中国人接续奋斗,不断创造新的辉煌!
人民大会堂,这座气势恢宏的建筑,从1959年落成至今,已经屹立在天安门广场60多年。
60多年来,它不仅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代名词大旗策略,也见证了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